欢迎您访问雨花石研究所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8-0000-0000

雨花石欣赏
来源:朱学明雨花石精品收藏网 | 作者:朱学明 | 发布时间:2023-12-05 | 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温 泉 水 暖

此石是一枚较为抽象的雨花石品,画面富丽堂皇,用色恣意,红、黄、白三色相互浸润,变换万千气象,如华清池水,云蒸霞蔚,朦胧中隐约见一嫔妃,似在侍浴,似在宽衣……又如昭君出塞,美人回眸恋恋不舍,画面古风古韵,意境极美。


玉 兔

雨花石大如鹅卵,小如枣粟,或以质地取胜,或以色彩取胜,或以纹理取胜,或以形状取胜,兼而有之者为珍品,兼有一二者为上品,此石4.4乘3.8cm,玛瑙质,呈半透明状,色泽淡黄,色调清雅,画面简洁,主体突出,酷似一兔蹲坐于云雾之中,亦有石友以为一蛙伏与沼泽之间,皆绝妙。


天 山 明 月

规格6.6乘4.6cm,玛瑙质。此石以大面积的色块和流畅的线条,创作了一幅“自古明月出天山”的唐人诗意图。底部平直而有变化的线条如云若水,雪峰极顶,立于风中,右上角一轮满月高悬,月色如水,照耀经年不化的皑皑雪山,唐人诗意跃然纸上,观之给人远离尘嚣、恍若隔世之感。


孔 乙 己

规格4.3乘2.8cm,玛瑙质。此石画面简洁明了,大面积晶莹如雪的白色,渲染出人物造型,墨线勾边,背景一片苍黄。大自然鬼斧神工,竟以写实主义手法刻画了一位古代科举制度时期,一生落魄不得志,且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迂腐邋遢的穷秀才的形象,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雨花石珍品。


脸 谱

雨花石历经千百万年的磨难,终得天地之精气,出山时已是仙风道骨。其天然纹彩美艳如画,运笔用色,无拘无束,鬼斧神工,非人类所能企及。“脸谱”一石5乘3.3cm,小巧玲珑,无瑕无疵,温润可爱,线条流畅飘逸,色泽清秀淡雅,集丝纹与石眼于一体,貌似顽童,口若悬河,眼似星辰,画意清新浪漫,神采飞扬,细品之,疑非人间之物。


九 寨 秋 色

规格4.6乘3.5cm,玛瑙质地,雨花风景石类。此石通体透明,浓烈沉着的色泽,较好地表现了大自然绿色生命的茂盛及其精神的喧嚣与张扬,绿叶如黛,残阳如血,一片殷红,美艳至极。淡青色的天空倒映水中,落日拥抱着余辉也一同坠入水中,山静得出奇,没有一丝儿风,美在此已被凝固。


秋 之 韵

此石规格4乘3cm,形扁圆,玛瑙质,1998年采自仪征月塘。石中金黄、玫红与白三种颜色的互相浸润渲染,勾勒刻画出一幅秋色图,图中占满画面的是一棵枯叶落尽、然独立的大树,背景变幻的光色,左上角的一轮朦胧满月为整个画面创造了梦幻般的意境,把玩之余,顿觉秋风扑面,令人心清意远,回味无穷。


秋 之 韵

——为雨花石题诗

当萧杀的寒风吹落满树虚荣与喧嚣,娇嫩和柔弱相继死去,随着最后一片黄叶的飘零离异,夏的炎热早已荡然无存,此时,只有坚强凝固在经年的成熟之中。来自自然的暗示使我深深领悟到:秋,是一个让生命经受锤炼的季节。


高空中寒流呼啸着滚滚而过,精裸的枝桠呐喊着勇敢接受寒风凛冽而神圣的洗礼,敞开的胸膛热切渴望即将到来的冰雪的拥抱。热血在奔涌,信念在升腾——那是来年新春灿烂瑰丽的花朵的盛开,还有比往昔更加美艳动人的绿色的葳蕤。


金黄与玫红,更兼有梦一般恍惚朦胧的月影,尽是上帝对你深情的讴歌。


一枚有趣的的雨花石

此石直径5.1cm,扁圆状,玉髓质,品相端好圆润,白、黄、褐三色构成美丽的画面,画上一人物侧身坐于天地之间,背景一片苍茫,苍茫之中一轮满月,凌空取势,给此石平添了几分凄婉、博大、深邃的意境。


一日,有一位浙东沿海地区来的女士看了此石后,说左侧一抹白色是大海,画中任务是渔家女,正在海边等待出海捕鱼未归的丈夫,一晃数年,化为崖石,得以长留此间,并为它取名为“望夫石”。


隔一日,昔日部队精于带兵打仗的团长老乡听说我收获了好石头,特意来欣赏,坚持说石上人物是一慈母,正在月夜中遥望星空,思念自己在远方当兵的儿女,愿他们常来书信,平安无事,建议我为此石定名为“望星空”,并说如在部队举办展览,定会引起轰动。


暮冬,一经年不见的诗友踏雪来访,赏了此石后,惊呼为“高适诗意图”。并解释说:“唐代诗人高适,为他的朋友董大送行,写了一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之中,此诗开篇便直接描绘了黄云蔽天,落日无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景色,点明了与董大分别时的氛围,籍以暗示董大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接着勉励他,不要忧虑前路迷茫孤寂,要看到天下知己很多,充分表现了诗人开朗、达观的情怀。纵观此石画意和人物情态当是董大告别高适以后,正安坐于驼背之上,在落日的余辉里缓缓前行。


闻听此言,匆匆移石临窗,细细品览,果见黄云蔽天,夕阳无力,苍茫中一客端坐于驼背之上,踽踽而行。


秋 之 韵

此石规格4乘3cm,形扁圆,玛瑙质,1998年采自仪征月塘。石中金黄、玫红与白三种颜色的互相浸润渲染,勾勒刻画出一幅秋色图,图中占满画面的是一棵枯叶落尽、然独立的大树,背景变幻的光色,左上角的一轮朦胧满月为整个画面创造了梦幻般的意境,把玩之余,顿觉秋风扑面,令人心清意远,回味无穷。


秋 之 韵

——为雨花石题诗

当萧杀的寒风吹落满树虚荣与喧嚣,娇嫩和柔弱相继死去,随着最后一片黄叶的飘零离异,夏的炎热早已荡然无存,此时,只有坚强凝固在经年的成熟之中。来自自然的暗示使我深深领悟到:秋,是一个让生命经受锤炼的季节。


高空中寒流呼啸着滚滚而过,精裸的枝桠呐喊着勇敢接受寒风凛冽而神圣的洗礼,敞开的胸膛热切渴望即将到来的冰雪的拥抱。热血在奔涌,信念在升腾——那是来年新春灿烂瑰丽的花朵的盛开,还有比往昔更加美艳动人的绿色的葳蕤。


金黄与玫红,更兼有梦一般恍惚朦胧的月影,尽是上帝对你深情的讴歌。


风 雨 丽 人

“风雨丽人”是一枚美丽至极的雨花石,我之所以称其美丽至极,是因为我喜欢她,因而赞美她,自古“情人眼里出西施”嘛!此石长约寸余,色泽深沉,光滑圆润,纯然天成,石上有画,斜风细雨里,一窈窕淑女款款而行,淡黄构成基调,给整个画面抹上浓浓之秋意。


一年前,我与她邂逅在扬州瘦西湖畔,相见那一刻,永远难忘。那时她静静地立在卖石头的小伙子的水碗儿里,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她,波光里隐隐透出她那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磁性而又充满诱惑的美,猛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无法抵御。一阵春风拂过,水碗里飘起涟漪,我仿佛看到了她的泪水涟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将她捧在手心里,拥有了她。不止一次地在心里对她说:“永不分离。”这以后的无数个朝夕,我便沉沉地迷醉在她的美艳与清丽之中,精神的浑浊与肉体的劳累尽皆轻轻遁去。妻笑我痴迷,亦常对石叹曰:“妖精!”想想人世间万物聚散皆有缘,更何况美丽到了如此境地,相逢相聚便也可算是至极。


平常读书知“有佛”,佛语万物皆有“因缘”,我因此怀疑她是山魅,常猜度她修炼了多少年才变成石头,并出落得如此美丽,且能与我不离不弃。


世界上艺术门类林林总总,音乐、舞蹈、摄影、绘画,亦或小说、诗歌等等,没有一种能让我梦萦魂绕,惟独这小小的雨花石让我费尽思量,浮想联翩。兀自缠绵不解时,常自问真的是“石不迷人人自迷”吗?近读民国时期雨花石大玩家张轮远老先生的著作《灵岩石谱》,方知“自不能解”亦是雨花一美。


“风雨丽人”是一粒美石,然而她所展现的意境却远远胜过一切画,一切名画。因为,一切画作都受一定的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约束,而这种美石却超越了这种约束。欣赏她时,你可以任凭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尽情地去享受秋风,享受秋雨,享受青春的生命,享受泥泞。纯然天成,无拘无束的本质注定了这块美石是充满灵性的,它具有思维的不可规范性。一种艺术一旦具有了这种品性,欣赏它的人,在精神上便会获得极大的自由和解放,想象的蓝色羽翅因此可以尽情展开翱翔。思想也得以穿透艺术的表现形式本身,让美态获得无限外延。当我们静静欣赏这块美石时,她会产生一种挡不住的魔力,深深地将每一个观赏者吸引,并给你以快乐。

赏石是一种心境,爱石是一种浪漫。雨花石艺术是一门迷人的艺术。


为 美 石 题 铭

倘若手中有了好石头,一定要赋予它一个好的题铭,方能出神入化。这道理和书画之题铭无别,清初郑板桥善画兰竹,他的竹石图多多,但最著名的仅一幅,就是那幅题铭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那幅。图上竹石无太大区别,然有了这题铭,这幅竹石也就区别于其他,独领风骚,几乎是家喻户晓,成了大名,石头也是这样,原本是冷冰冰,硬邦邦,既无情也无义的一块石头,一旦有了好的题铭,就好象经过仙人点化一般,立马便能出云导风,且韵味无穷。石头,这一大自然无数精力的结晶,被古人称之为“山魅”的东西,在获得题铭的一瞬间,得以与人的灵气相融会贯通,原本无生命无情感的它,便因此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犹如一块白布被画家染上色彩而成为一幅画,从此便具备了欣赏功能,可以陈列,可以清供,可以雅观。这有了题铭的石头便由此从石头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成了艺术品。这是人类对石头这一原本无生命的自然之物的一种极富人文色彩的情感投入,使石头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含义,这样,人与石头之间便有了息息相通的关联,人们通过石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和呼吸,石头亦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展现了人的灵性,这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现今社会的一种极富内涵的精神与物质双重实力的显现。


众所周知,96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以雨花石为题材的电话磁卡,共收入了四枚雨花美石,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那块由藤萝和满月构成画面,题铭为“寒月”的美石,它创造的那份虚虚实实,朦朦胧胧的意境,曾经让无数石迷为之倾倒,很是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且极富诗意,被人赞不绝口。其实“寒月”这块美石刚出山时境况极糟,几经挑选终与下脚料一起被扔在破篮子里险遭厄运,那缠绵的藤萝和传情的满月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由与其他石头无多大本质的差别的色块和线条所构成,它的成名是近几年的事,它的成名也是因为有了“寒月”这题铭,因为有了这题铭,它才有了主题,有了意境,有了生命。


对美石的题铭过程,是一个美的发现过程,在这个发现过程中,美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有慧眼去感悟去认识,这慧眼来自于丰厚的文化积淀。


为美石题铭是一件乐事,一件雅事。闲暇之时,清茗一杯在握,面对满盆“天然去雕饰”的美石,一一为其题铭,放任思绪横空出世,恣意飞扬,作或古或今,或山或水,或远或近之畅游,其清远飘逸之心境,实在是对生命对灵魂的一种抚慰。


罗丹在《艺术论》一书中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个女孩曾对我说过“人是一幅画”。她用纯真的眼光去品赏人们,发现几乎人人都有极美丽、极耐看的一面,当然,倘若元止高洁之心,将这画反过去瞧,你就一点美丽也不见了。发现美的人并非常人,他们和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发现美玉的和氏齐名。至于是否名垂千古,大可不必去管它,那是史学家们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了。 


信息中心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