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字题趣,赋予一枚枚坚硬的雨花石以生命的内涵,这就奇了怪了。这是我观赏“朱学明奇石展”后生出的疑惑。
进一步,我想,雨花奇石所以奇,实则在于品赏时石的状态迷离,让人自然而然的精神附着,心浸于斑斓色质,而后幻化得以陶冶。“秋色赋”似乎一目了然的一幅秋的景致,有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肃穆,给人无尽的秋凉抵春暖的概叹。
石本因人而奇,有人可能不会赞同。我以为,藏石的人但凡都有够量的修为,甚至涵盖人文。“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石的纹理顔色印象中定格了,题趣却激越万千暇想,满是俏皮,叫人忍俊不禁。有奇人方有奇石,不敢妄自定论,但题趣不经意间地一点一拨,意趣横生,可见其人禀赋多么厚重。
把玩雨花石者不乏其人,真正得以意趣新意,一朝成正果的恐怕不多。正如画画,掌握绘画的一些技法并不等于就有所作为。画画的很多,并非人人都有建树。掌握一门绘画技法并不难,难得是发展前者,并有新意。就其观点“朱学明奇石展”中的亮点“雨花石天然彩墨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突破,简直就是创举,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形式。
“小石迷”很淘喜。坦白讲,我不会去做石迷,也不主张人们都成为石迷,但“迷”的执着弥足珍贵,并且是衡量人对自身取向,或对取向认知程度深浅的实测,亦或预测。
人都当有所迷点,因为希翼的需要。我没有迷点。也该去找了,然后执着地走………。